作为长期关注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投资人,我清楚地记得2022年那篇开创性的PoPW(物理工作量证明)研究报告。当时这个领域还被称为PoPW,现在已经演变成更时髦的"DePIN"了。说实话,看到这个领域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到今天的燎原之势,确实让人感到振奋。
想象一下,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DePIN则像是给运动员装上了火箭推进器。它不仅能在能源、物流、测绘等领域实现10-100倍的提速,更能精准满足本地化市场的特殊需求。最令人兴奋的是,这种模式往往能以更低的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见证了DePIN在计算、存储等数字商品领域的蓬勃发展。
但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创始人必须像下棋高手一样,在项目初期就做出几个关键决策。这些决策看似微小,却往往决定着项目的生死存亡。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硬件这道坎。记得当初Helium为了快速扩张网络,采取了开源硬件规格的策略。这个决策确实加速了网络发展,但后来也遇到了令人头疼的供应链问题。就像我朋友说的:"开放确实能带来规模,但也意味着要放弃部分控制权。"
而Hivemapper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坚持自己研发和生产行车记录仪,虽然初期扩张速度稍慢,但换来的是更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持续迭代能力。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创业真理: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最适合当下的选择。
在投资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被动型硬件设备(如Helium的热点)通常比主动型设备更容易推广。毕竟,人们更愿意"设置即忘",而不是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过,主动型网络往往能培养出更忠诚的用户群体,这就像玩游戏会上瘾一样。
每个DePIN项目都需要面对一个核心问题:到底需要多少节点才能吸引第一批付费用户?这个问题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令人困扰。以无线网络为例,XNET只需要100个专业基站就能覆盖一个城市,而Helium可能需要上万个散户节点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我们投资的一家地图项目发现,在某些城市只需要几十个活跃mapper就能提供足够的数据,但在人口密集区可能需要数百个。这就像是在玩一个全球性的拼图游戏,需要精确计算每个区域的供给需求比。
即使解决了供给问题,商业变现仍然是道难关。普通消费者很难理解去中心化网络的价值,他们更习惯从传统企业购买服务。这就像是在给大众解释区块链技术一样充满挑战。
我们的观察是,成功的DePIN项目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核心团队全权负责商业化引入第三方服务商形成成熟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就像看着一个孩子慢慢长大成人。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依然对DePIN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个领域就像是一片待开垦的沃土,在电信、能源、物流等传统行业蕴藏着巨大机会。每次与创业者交流,都能感受到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和创造力。
最后给创业者的建议是:在选择硬件策略、设定供需平衡点、规划商业化路径时,一定要做最坏的打算和最好的准备。记住,DePIN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