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东方争坡还港星之选址新加双子是香加密货币
作为一个常年关注亚洲金融市场的老兵,我最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对加密企业来说,新加坡和香港到底哪个更合适?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在亚洲金融版图上,新加坡和香港就像一对相爱相杀的双胞胎。记得去年参加某区块链峰会时,两个城市的招商代表差点在现场"打起来"——当然,是商业竞争的那种"打"。 从最新数据来看,新加坡在金融中心排名上以1分优势领先香港,这让我想起2018年香港还领先新加坡5分的场景。短短几年,局势就发生了微妙变化。 香港就像一位西装革履的银行家,在传统金融领域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去年上半年,港交所的交易量是新交所的17倍,这个数字让所有金融从业者都印象深刻。 而新加坡更像是穿着连帽衫的极客,在创新金融领域频频发力。记得去年一个新加坡DeFi项目的创始人对我说:"在新加坡,你能感受到监管机构是真的想搞懂区块链技术,而不是单纯地防着它。" 谈到企业最关心的税务问题,两地玩法截然不同。香港像是精打细算的会计,坚持"只收该收的钱"——仅对来源于香港的收入征税。而新加坡则像个海纳百川的商人,采用属地原则征税。 有趣的是,去年我认识的一家加密交易所,在两地都设置了办公室。他们把技术研发放在新加坡,享受研发支出300%的税务减免;而把面向中国市场的业务放在香港,利用16.5%的低税率。 在监管方面,新加坡明显走得更快一步。他们的《支付服务法案》把加密业务分成三类发牌,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一位MAS官员半开玩笑地说:"我们不求跑得最快,但求看得最清。" 相比之下,香港的监管更倾向于"先规范再发展"。去年年底出台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让不少从业者感叹"监管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从我接触的案例来看,传统的加密挖矿企业更青睐香港,而DeFi和NFT项目则偏爱新加坡。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个有趣的场景:在香港中环的咖啡馆里,经常能听到人们讨论股票;而在新加坡的金融区,人们聊得更多的是Web3.0。 说到底,选址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见过不少聪明的企业采取"双总部"策略。就像一位资深投资人说的:"在加密世界的东方版图上,新加坡和香港就像太极的阴阳两面,缺一不可。" 下一期,我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加密企业在两地的具体落地策略。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比盲目追随潮流重要得多。金融双城的世纪对决
传统vs创新:两种不同的气质
税收政策的"暗战"
监管态度的温度差
企业该如何选择?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柯尼卡美能达与导盲犬的三年之约:用爱心照亮西安的每一双眼睛
- 市场迎来强势突破,回踩即是进场良机
- 从旁观到入局:我在2021年NFT狂热中的真实投资故事
- 加密寒冬即将终结?市场情绪悄然转向
- JPEX风暴过后:香港金融创新的反思与未来
- 比特币狂飙记:当数字黄金遇上ETF东风
- 10月19日数字货币合约实战:我的血泪教训与操作建议
- 11月2日数字货币合约交易指南:把握市场脉搏的实战思考
- 以太坊多头反击战:1640美元关口成关键胜负手
- Moonbeam亚洲行:从香港到曼谷的加密之旅
- 央行数字货币的未来:从现金替代品到货币政策新工具
- 加密市场九月观察:稳定币持续失血,账户抽象意外走红
- 以太坊创始人抛售引担忧 市场寒冬何时休?
- 市场风向突变:以太坊看跌情绪悄然退场
- 加密市场惊现暴涨:狂欢还是警醒?
- 当古老智慧遇上数字货币
- Hyperliquid崛起之路:一个DEX如何改写加密金融格局
-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比特币稳步筑底,以太坊蓄势待发
- Venus Protocol:重新定义DeFi借贷的游戏规则
- XRP的黎明将至?93天阴霾后的曙光期许
- 搜索
-